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时间:2024-02-19 16:31:53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单元,即情感体验单元,意在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即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作者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提高与升华。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

教学难点:

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法学法:

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教学之功,贵在导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体会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这一特点。特制订了以“问难质疑法”为主、朗读品味法、情景陶冶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教学。朗读训练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并体会诗人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法:我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为主干线索贯穿全文,讨论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为辅的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我将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里我将采用多媒体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揭课题,悟诗题。

诗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诗题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因此我从诗题入手,请同学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以此来查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成度和为下面学习解剖课文打下良好的铺垫基础。

二、读文本,解诗意。

“孤独”和“思念”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这两个关键词,才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每一句的理解我都紧紧围绕“孤独”和“思念”展开渲染、指导、理解。

三、括全文,延思念。

通过介绍其它诗人因为想念家乡而写下的诗句,借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对课文的理解融入进朗读中。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 更加孤独

比 更加思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2

【紧扣特点说教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这是一篇以“文包诗”形式出现的文章。通过一个故事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回味无穷。

【依据课标说理念】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引领学生去感受体验诗句背后的那份思亲之情、那颗思乡之心。

【了解学生说学情】

由于我校一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亲之情。因此教学时,教师重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句,透过诗句走进诗人内心,体验诗人的内心情感。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文悟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想象、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灵活多样说教法】

根据文包诗课文的特点,我采用诗文对照,情景同现的教学方法。我以诗为核心,以文为对照,以情为串联,以读为本,以悟促读。同时我还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达到景与情的同意,情与景的交融。

【主动参与说学法】

学生用想像法,想象诗人王维复杂的内心世界;用朗读感悟法,感悟诗人的思亲之情;用联系生活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人王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透彻理解诗句背后的意思。

【情感互动说流程】

板块一:感情调动,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佳节?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过节时你的心情如何?揭示唐朝的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课题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设计意图:节日是这首诗的一根血脉,从“佳节”入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的欲望

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诗。

[设计意图:课文是围绕着古诗来写的,引导学生读准、读通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的欲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一)了解为何“思亲”

通过读文让学生说说王维为什么思念亲人?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两年,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王维离家时年龄小,离家久。教师板画,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明确家乡与长安的地理位置,体会离家之远,朗读表示孤独的词串,引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王维孤 ……此处隐藏4408个字……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柏拉图说过:“强迫记忆的知识是不会留在心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必定乐学、原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外 心绪不宁

倍思亲

触景生情 提笔写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单元,即情感体验单元,意在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即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作者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提高与升华。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叶老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因此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三、教法和学法

首先是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教学之功,贵在导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体会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这一特点。特制订了以“问难质疑法”为主、朗读品味法、情景陶冶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教学。新课标指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因声解意;有助于增强语感,因声传情。因此朗读训练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并体会诗人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学法:俗话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为主干线索贯穿全文,讨论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为辅的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我将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里我将采用多媒体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理清文章脉络。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对旧知的回顾即先请同学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复述一下?以此来查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成度和为下面学习解剖课文打下良好的铺垫基础。

第二部分:绕题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思亲”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为什么思亲?”和“怎样思亲?”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这两个问题,才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三部分:精读课文,感悟文章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来展开教学:1、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2、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待探究问题定向后,我会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在自主探究或分小组交流找出问题答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这是教学重点)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在引导学生指出文包诗的特点(即教学难点)是:诗文结合,相互对照。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出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再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之后我在提问“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所以在这时我会先请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答案然后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第四部分:超越文本、拓宽想象空间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这一部分我会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教学特点进一步体会前面我们学过的第一单元第3课的《古诗两首》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及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来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旅途中孤独、寂静的心情,并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写一个小故事在班级或小组内交流。

第五部分:总结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聆听一曲优美的音乐,与作者一同去体会一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思乡之情。”新课标指出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天地,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因此用音乐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与诗人共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